如今的我们,只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飞机、火车、地铁、长途客车)都会发现各种各样的
安检仪,那么这些
安检仪都是用来检查什么呢?我们这里说的
安检仪主要的功能是“防爆安检”。防爆安检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将枪支、军用或警用械具及其仿制品、爆炸物品、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毒害品、放射性物品及其他危害安全的物品通过人身、物品、车辆、场地携带,造成爆炸或其他恐怖威胁。常见的安检仪有以下几种:
1、透视眼-X射线安检仪
这种安检仪是专业检查行李包裹的,可以透视物品内部的情况,那么X射线安检仪是通过什么原理可以在不打开包裹的前提下看清其内部结构呢?
这是因为X射线是比可见光波长还要短的一种电磁波,具有比可见光更强的穿透能力,甚至能够穿透一定厚度的钢板。当X射线穿过物品时,不同物质组成、不同密度和不同厚度的物品内部结构能够不同程度地吸收X射线,密度、厚度越大,吸收射线越多;密度、厚度越小,吸收射线越少,所以从物品透射出来的射线强度就能够反映出物品内部结构信息。
利用两组探测器阵列,分别探测高能量和低能量射线信号,将高能与低能信号进行比对,就能够获得被检物品的有效原子序数,从而区分出金属、有机物和混合物三类物质。
注意:在物品还没有完全穿过安检仪帘子前不要用手伸入帘子内拿行李物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辐射影响。X射线安检仪是靠X射线穿透力来进行物体识别,所以当把包包放入安检仪的时候,会要求把笔记本电脑等物品从背包里拿出来单独过X射线检查。避免射线有可能穿不透或者图像不清楚,并且电子器件的构造会干扰其他物品的判断。
2. 金属探测安检门
目前市场上的安检门都是通过电磁感应的原理对金属物品或者含有金属成分的物品进行探测,大部分的危险器械和炸弹都或多或少地含有金属(如雷管、刀具、弹壳等),金属探测器是如何发现可疑人员身上的金属物品的呢?
这是因为金属安全门能对通过的金属物体产生报警,是由于两侧门板内装有能发射和接收交变电磁场的传感器。金属导电体受交变电磁场激励时, 在金属导电体中产生涡流电流, 而该电流又发射一个与原磁场频率相同但方向相反的磁场, 金属探测器就是通过检测该涡流信号有无来发现附近是否存在金属物,然后通过收集分析程序进行声光报警和位置确定。
3 炸药、毒品探测仪
这是一款专门对炸药和粉状毒品进行探测的仪器。炸药粉末非常细小,极易吸附于任何物体的表面上。碰触过大量炸药的人的手及接触过的物体表面都会不可避免地残留一些粉末或颗粒。而单个颗粒即可能含有皮克级或更多的炸药成分。通过用试纸擦拭待测物的表面,然后用仪器进行分析,就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痕量级别爆炸物的存在,并分析出爆炸物的种类。
这是因为被测物质分子先要转化成气态形式,然后随着空气进入离子迁移管,在离子迁移管的离化区,空气分子被电离并形成离子团,爆炸物分子与这些离子团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分子离子团。当离子门打开时,这些分子离子团在电场的作用下进入迁移区并继续在电场的作用下迁移前进。在迁移区中,分子离子团的迁移速度与其荷质比相关,因此不同的分子离子团到达位于迁移区末端的检测器的时间各不相同,通过检测来自检测器的微弱脉冲电流及其到达时间,并将其与标准物质库进行匹配,就可以判断出物质的种类。
还有一个会闻“炸药气味”的“动物安检专家”,那就是警犬了,虽然这是非常传统的手段,但它是很有效的。只不过警犬比较难伺候,它兴奋期短,易疲劳,气候和环境都会影响到警犬的临场发挥状态。
4.人体成像安检仪
传统的金属安全门只对金属探测起作用,但对于人身携带的非金属类的危险物品,比如陶瓷刀、塑性炸药、液体炸药、毒品等就无能为力了。人体成像安检仪就是用来对付这些新型恐怖手段的武器。
在人体成像设备面前,人身上的衣服不见了,在人体轮廓的映衬下,人身上的钱币、纽扣、钢笔、钥匙等物明显可见。若藏匿手枪、炸弹、毒品等违禁物,更是一览无余。
人体成像技术目前有三种类别:X射线透视成像、X射线背散射成像、毫米波成像,我们来比较下这几种技术:
目前最有潜力的人体成像普检技术是毫米波技术和背散射技术,美国机场已开始使用这两种技术的人体成像安检门,但也带来了不少麻烦:人体成像仪器就好比让人“脱光”了衣服一样,不仅会暴露生殖器官,还显示出人的体形以及是否做过乳房切除手术、结肠手术、是否用导尿管,被公众认为严重侵犯了隐私。美国机场表示安检人员被安排在一个单独房间中观看人体扫描图像,安检人员看不到乘客本人。
X射线背散射成像:
毫米波成像:
恐怖手段就跟电脑病毒似的,他永远是寻找一种能逃避你仪器检查的方法。恐怖分子也会采用先进的技术,恐怖活动和反恐斗争又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想把所有恐怖活动阻截在外那是十分困难的。
对于机场安检, X射线检测要能准确实现自动报警,人体成像安检将逐渐取代金属安全门,爆炸物检测要求做到低误报率的自动报警。对于大流量人群的场所,比如地铁和快速公交,要求检查速度快、对被检测物影响尽可能的小、不干扰用户的正常活动,远距离、非接触,就能完成自动检测,在安全防范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